Search

【老師,我覺得技術分析不大好用!】

初學技術分析的同學,常常遇到一種瓶頸。
  • Share this:

【老師,我覺得技術分析不大好用!】

初學技術分析的同學,常常遇到一種瓶頸。

比如大家讀到的書上大多是這樣寫的:KD黃金交叉買進,KD黃金交叉賣出。然後初學者常常看到這樣的工具,如獲至寶,便開始進行實戰交易。只是有時候賺錢,但有時候虧錢了,然後再測試更多次之後,得到一個結論,技術分析不準,或是沒用,然後漸漸的就放棄它了。

其實初學者不了解,其實每一種技術分析工具,本身就有侷限性,也就是會有不適用,甚至失靈的時後。這些時後本來就應該避開,或是轉換到其他工具,但是初學者只知其然,而不知其所以然,又缺少有經驗的人指導,就會誤以為這些工具的準確度不夠高。

比方當股價或勢指數陷入5-10日左右的盤整,KD其實就會失靈,這個時後就應該改換成觀察盤整的價格區間,作為支撐和壓力的判斷。又比如當KD進入鈍化區,指標也會失靈,這個時後也不能再看KD,而應該該切換到5日均線做為觀察。

還有KD有時後會指標背離,但是指標背離只是股價漲太快,而指標走勢跟不上,不能立刻判斷會翻空,如果只是看到背離就積極做空,就很容易出現失敗的交易。最後KD是判斷轉折點的利器,但做為趨勢工具,就會不夠好用,因此KD應該再搭配一個趨勢工具,當該趨勢工具是多頭,而KD出現黃金交叉做買進,在多頭時做多,成功率才會高。

光是一個KD就有這麼多需要注意的地方,也難怪一般初學者會老是碰釘子。除了上述現像之外,其實還有更多的時候,是使用方法和觀念的錯誤。初學者誤以為KD是萬靈丹,有時光鑽研KD,就花了大半年的時間,但是忽略了KD有其缺陷跟不足,這個時後本來就應該有替換的工具或是補強的工具。

一個很簡單的邏輯,假如一個KD就能解決所有的問題、是萬能的,那K線戰法的本間宗九、發明均線理論的葛蘭碧、建立多空盤整定義的道氏...,這些時代的先驅,豈不都成了白癡嗎?大家都用KD就好,不需要再學其他工具。

所以技術分析的精髓,不是單一指標的過度鑽研,舉凡:K線、均線、價量關係、型態、位階、趨勢、技術指標、周期...,本來就不是執著於單一工具的深入,而是多個工具的互補、搭配、組合運用。會有這些技術分析工具的產生,本來就是因為技術分析工具,有其個別缺陷,每一個時代的天才,貢獻了她們畢其一生的所學,綜合而成,才完成了你現在看到的技術分析架構!

嗯...忘了下結論:不是技術分析不好用,是你還沒真正搞懂,它應該要怎麼用。

(我知道圖文不符,只是找一章填補空白,不要管它)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